星期四, 10月 26, 2006

为什么苹果不是五颜六色?

某报卖广告,卖的有趣,原以为是一贯老黄卖瓜,自卖自夸;但摊开该报来看,还真是水果餐,不是橘子就是苹果,可惜选择还真不多,我知道外面还有颗梨子,但他们不赘言。
广告效果虽然简单容易懂,逻辑太简单,但道理却不是很通,过惯江湖味道的人看了总是觉得政治味觉难退,身为中文报,或许有人也避忌使用红色,不过他们也“仁慈”不把对手抹红(免的别人偏偏大红大紫),也许是为了贴合时代,橘子和苹果的选择提出,本来就没有矛盾。
一粒橘子和四个苹果,请问你们如何做选择?
原本橘子只有单纯一色,偏偏用苹果来“绿意”一下,五颜六色七彩人生,苹果颜色原是丰富的什么样都有。有创意的人是泛政治化吗?台湾亲民党就是橘色,民进党偏偏是绿潮。
或许看不到几种是蓝色的水果,蓝酶的使用却不见得是有人所爱,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指鹿为马”的效果,还是对于现实之中变化的欠缺了解。
这广告的寓意有吗?我不知道。
偏偏再仔细的瞄一瞄,就看到败笔。
要卖学问,我相信该报也是“人才济济”,也许基于“商业机密”没有看仔细就出了纰漏。
说营养,还说把几粒苹果吃下去,营养会过剩,偏偏说“专家”卖的意见是一粒橘子和一个苹果,为什么?难道是吃一粒橘子,营养会不足?看完后,我最终还必须选择青苹果吃,才不会“营养不良”。如此的说法,好像是吃什么都有营养,我们何必相信吃了四粒会“啃死”或营养过剩?
办报不能长年累月的只是为了针对某些事件而“创作”,在批评别人的当儿就自然令读者更托加“厚望”,但如果依然只是“骂人”(有特定对象)的文章最精彩,其他文章和其他报章没有两样,我们身为读者真的也分辨不出,什么是“苹果”,为什么该报一直自称为“橘子”,是我过得太糊涂,还是“苹果”或“橘子”本来就长的很像?
做广告有了创意固然好,做广告的我们也习惯知道“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把产品买回家看是大同小异,说真的是要令我们“混淆”“苹果”或“橘子”的定义有时候只是“标签”。
也许有自知自明是好的,但广告是透过本来就应该展现自己的优点让别人做选择,自己必须做到没有问题,有时候更无须拿别人做批评。
如果自己努力的促销自己,却连“基本功”都出错,我真没眼多看。
还是希望下次的竿头,可以在进步。



有两种文章很有“特色”,一种是左右摇摆,希望两面讨好的文字,另一种是宁可头落在地,也不愿意被人家“改”一字。
两种文字差很多,前一种多读就好像没有读,他就想“科隆”你的思考,贴着你的思维走,结果你读了等于没有读,看了也是白看,因为你还是“原来的自己”。
后一种,很有见地,但这些人可惜就是太有骨气,丢下笔来就是因为坚持,在报章中太有原则,因为不满意就消失了。
看报纸,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到一些人的性格,有人说他的报纸是橙色的橘子,但报章就像社会,百样米,百样人,绝对不是橘子或苹果那么简单。
为什么报章有的说自己“与众不同”,但别人还是看不到太多不同,当然办报的人如履薄冰,分分钟害怕会人头落地,刀还是有人握着。
握刀的人是不是卖报的人,我想问题不在这,我们都知道谁握着刀,大家害怕被一刀堵进身体的绝望,但那人刀还是在手上,问题只是害怕。
我想办报的人除了想赚钱,没有多大砸自己脚的能耐,但也的确和这些人“玩针对”,他有大把人陪你完,结果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笔战,写了是道理,说了几万次还是同样的道理。
难道,读的人不能理解吗?
有人说苹果不是五颜六色,也许翻开旧报纸才能了解什么东西已经“风云变色”,五年多了!
不是再是五颜六色的苹果,因为很有见地的人少了,味道淡了,习惯吃淡然的味道的人,味道稍微咸,反而令人受不了。
好怀念一种冲击再冲击的自我提升,没有味道的苹果或是橘子,道理不是写在文字上,而是已经潜移默化的自己深深体任,生命中多难承受的轻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