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13, 2006

老道

对于现有的价值,你会仔细再重新思考吗?
如果是点点头,我就随手借一句名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听起来像大道理,但真的对吗?
既然是信手粘来,看看读书人腐朽的清高,不可一世的傲气,读书人好像也是清高的极品,听起来好像假借“读书”来沾沾自喜,七十年代前真的华人受教育的情况不普及,但也有人说这句话只是鼓励人读书嘛!但,如果有错在哪里。
一下子,拆字面是驳斥不了。
既然是名言,我就拿同属于名言的一句:“人至无求,品自高。”
既然说了“万般皆下品”,无求难道是下品,不是把读书的价值抬举了吗?那些高僧六根清静,也从不说自己清高,不会与读书人争,但德行高的人却比比皆是,绝对不是下品。
原来,读书可以不是唯一的高品,无求更可以驳斥读书人的清高。
儒生们一定会想,其实不这样,一定会骂我。
但道理就是道理,说歪了就是歪理,人到无求,难道却偏偏求知吗?不求知,反倒品自高。
同样的两句名言矛盾起来,既然还生出破绽,相互矛盾起来,世间的人又岂能不糊涂?
说了一大堆,我要反智慧?
不!我没那么大的本事。
我想证明人的智慧不能被历史的长远或年纪大就是有学问这些“假相”所牵绊,我们也不要迷信知识就是万能没有破绽或错误的。很多时候只是大家没有认真的想,捧起四书五经,有认真的考究,却太多人没有认真的思考。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我们学中华文化,前一句子曰,后一句注解,这样的念法,没几十年,也几百年,更可怕的人说读了几千年。字字句句变成金科玉律,我真搞不懂一本把孔子写死的论语,还能有多开阔的价值,四维八德原本就足矣,偏偏那么久了以后还是有人说孔子说的才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于师从,就如韩愈的师说,无需要顾忌入学的前后,更必须肯定的四书都是人写的,多客观的记叙也是徒然的。
我很想说,一个人的影响力,只是道德的,绝对不是他的其他因数。不论,那人的道德是好是坏,都对于人类历史起了作用。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
岸外,许许多多人未三十而立,不会学岳飞让父母背后刺字,高歌“满江红”,所以很多人没有岳王府的死忠,更不会像“子曰: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五十 知天命 ,六十耳顺。”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向学;三十岁时已有建树;四十岁时不会有所困惑;五十岁时知道什麽是天命;六十岁时,所听所闻都会知道其中的道理;七十岁时,依从心意做事,不会有越轨的行为。
知天命是知道自己之天职、使命,这是人生价值的问题、道德的问题,其实原来孔子说儒是说自己。
原来,人说话都是依照立场说话,无法还原的“假借”,结果大错特错,道德是实践的要务,我们要本捧在手心的“做人蓝本”干嘛?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