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22, 2006

给2006年的新思考

(1)
看到拉伯上位两年,成绩和口号仍差距那么多,所谓的悲情不断的涌上对于改革失望的人群。大家都因为期待越大,失望越大。事实上为何会出现政绩和期待如此大的落差?因为大家已经开始了解过去的日子不好过,未来的前途变成比较悲观。
国家内部未来面对最大的挑战,主要的只有两项。一是种族主义的炙热,另一是宗教历史纠结无法被打开。
事实上,姑里说错的话;还敲不醒各位的脑袋吗?
他说政党不应该办大学,事实上政党办大学和高等教育成效有没冲突?事实上是没有。所有政党或企业如果能力可及,都应该鼓励去办学,因为这样国家教育体系可以多元化,课程内容直接配合建教合作依照时代需要来培训,所谓生产技术转移及产业升级的持续计划就能落实。
大家从中获得教训了吗?种族主义确实可以令人模糊了正确发展的路,也可以影响未来人民的前途。
如果政治人物无法抛开所谓的族群视野,看东西就仅能坐井观天。
仔细把国产车计划,马航,柏瓦佳钢铁厂等产生巨大债务有关,各个问题出现未能立即解决的关键理由是什么?我们害怕失去国家资源。
认真想如果掌握了国家资源,但每年国家都要面对庞大的损失。什么才是正确的未来路?
既然要国家要面对如此大的财物压力,为何不把可以扭转乾坤的权力交给恰当的人选,更何必拘谨于他们的身份,肤色,国际或人种呢?
每听到外国人入侵及占有国家财富的可能性,我们政府就害怕。从九七年引爆的金融危机里,我们只记得政府说外国有庞大的财团在虎视眈眈,却忘了是我们过度的发展引致资金短缺后,是我国过量举外债才摧毁了我们的货币政策。
当时,我们的政府提出的未来的挑战是什么?
他们说是面对全球化的竞争。
但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为何政府说过历经多年的准备,国内的经济在仍有被国家政策保护下,仍是不堪一击?
这是国民自卑心态作祟还是大家习惯了内斗而忘记了攘外?
再看看,我们企业间永远执着于谁必须主导企业主权。
如何界定企业由该族群主导就必然产生经济效益?如果以达致该族群所得的目标,这族群的大多数人在经济领域已经突飞猛进呢?
企业主权交给不恰当的人选企业就会遭殃。过度的设限导致大家只对争夺主控权感兴趣,很多高层无暇管理公司及规划企业发展之下,该企业如何稳定?如何发展?
每阅读了许多非常专业的财经杂志仍出现这样的字眼。在马来或英文体系的国内报章,都强烈标榜是什么种族企业家在主导,什么种族企业家出现仿佛就告诉我们这是什么资金,是华资或什么土著企业家?真的需要如此区野,对经济发展有助益吗?
近年由于过度的政策性拟定导致过于频繁的企业合并及并购。这对于已经持续发展的公司并不带来任何助益。反倒瓦解公司的凝聚向心力,也失去更多可以拓展的商机去赚钱。
我们政府只需要年年只爱谈某些“经济”数据,仿佛是向人民交代,如果这些企业全盘由某族掌控,意味该族群的利益获得保障了。事实上,是吗?
只有更贴合事实,才能掌握时机,任何高层的随意变动意味更多原本拟定好的政策必须再更改。
当然在新经济政策下,大家都会执着在这些数据。达致或未达致目标难道是我国经济获取利益的最关键理由?
达致族群比例的目标并不意味该族群过得很好,依照经济能力的分野是很难从肤色人种去界定。
某些情况本来就不应该发生,经营管理企业,都应该知道自己最大的缺点或弱点,透过改进了才能稳得主脚。政治力涉入经济,不一定担保对于经济发展一定有利益或许只令部分人从中得利吧了!
在中国入世后,全球最廉价的生产基地已经产生,作为生产导向的企业无法适时的扭转,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无法扎根,这些才是我们的成败关键。我们没可能再和国际市场斗物廉货美,只有透过强化人民的消费能力,令更多人多了选择物有所值的国产货的机会。更直接的获取盈利是建立国际经贸网络,减低通货膨胀可以依靠适当的进口,人民可以精明的消费就等于国家增加了经济实力。
国家在面对的资金短缺问题就是必须及时引进外资,外资的流失必须相对的制造更多吸引力。外资频密的流失,意味工作机会的短缺,更造成原本可以再我国制造或代工的产品无法进入该国。
哪怕利用自己最不擅长管理又蒙受财物亏损的国家资源去交换,做出适时的经济解套。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货畅其流”是孙文当年给新中国的经济指标,回头看看我国经济出现的问题,物未尽其用,人未尽其才,货未畅其流,倘若自身的问题如果及时挽救,我国经济能力绝对超强。
大国或小邦不是经济能力的关键,新加坡可以,为何马来西亚不能够?
如果正视成败关键,我国的前景仍是乐观。
问题只是有没认真对于现有问题重新思考。
(2)
再谈经济必然需要回归新经济政策,陈立威先生在自由媒体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及剥析,所以针对新经济政策的面,因为认知与我非常贴近,我不多谈。
我只从一些点做出切入及做出粗浅的分析。
对于国家近期的问题,不论是新经济政策或国家发展政策都有一现象,就是政党对于执着于族群经济比率的占有率,而忽略经营策略才是面对全球化的攻克之道。
从新经济政策跳脱到国家发展政策的阶段,出现一个侧重就是先谈发展后说分配。近年内并非国家发展政策的构思出现问题,而是在谈发展却未获得相对实效后大家已经执着于谈分配。
近年内比较有趣的出现的经济效应是骨牌效应,这骨牌效应都是施展在国家投资机构齐下的主要篮筹股身上。如果有密切关注股市的人都会发觉,今年来持有国家大部分资产者已经从吸引外资变成国家持续换取持有。依据实力的评估,国家投资机构把主力投资分化不少,从购买产业及入主金融的策略变成风险更高,回酬更大的股市游动。
相对的原本已经是糟透的国营企业马航,国产车等就在失去光环后,陆续被迫自行解决债务。
有经济人说股市(综合指数)如果要跌是没可能,如果这些主要的股项持有人是国家投资机构,试问还有跌的可能性吗?
但相对的国家投资机构在大量购置国内的股项后,外资缺乏利好因素更甚的为了退投机客,连消带打的把许多外围的投资资金也挡住了!何喜之有?
围堵货币被炒作,利用金钱去维系汇率并不是长久之道;只有足够的利润的可能性才可能换取外资眷顾。国内资金在过去的二十年从来不是关键,因为我们欠缺的是新的技术及经营模式,更可怕的现有政府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及手法已经是过时及失效了!
反观韩国,泰国经济形态的转变,金融体系的健全,不是我们现有原地踏步的合并就可以拟比的。
国家投资机构在大量购置国内的股项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国家投资机构的财物已经达到相当的极限,其它国内庞大的基金与他的脚步相当一致。
现在也可能令经济形式的转变,许多管理不妥当的国营企业仍必须重组及脱售产业做未来进退的筹码。
许多政治人物嘴巴虽然硬,但国营企业经营不善仍是事实;马航是否保的住最后的“底裤”,国产车是否将莲花出让,这必须考验政治人物对于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包袱是留还是脱?
否则,后续会在国家资本的不足下,经济动弹不得;更害怕的是其它的国营企业在国家经济金融流动不足而一一浮现。
再谈,政治人物喜欢的关注点放在族群经济比率的占有率的盲点。
为何目标的达致与否出现如此多的争议?
其中一个因素是我国容许代理公司(Nominee company)的存在,这些股票持有人不必显露其股票的拥有权,投资者可以透过的代表股票拥有者持股的银行,金融等机制,或善用亲友或友好来代为持股。这样的神秘面纱如果因为真正持有人不愿意出面,这些财富是永远难被其它人评估及估计的。
争议无法知道真相的分配问题,不如在下一个经济政策下继续只谈发展。
至今没有世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公平的分配国家财物,国家政府反倒需要避免所有可能造成经济发展的阻力被一一清除。
政府要做的事很简单。制造更多善用可以发展商机的机会,任用可以有效采取策略保持持续发展及有远见的管理者及修正不利于发展的条例。更重要的是避免谈分配,更多时间谈建设及拓展商机。

1 則留言:

撒谎的信徒 說...

You have written a lot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garding various phenomena and issues in Malaysia.

However, due to the fact that you didn't arrange your article into different paragraphs and divide different paragraphs with enough line spacing, your article's layout is not presentable and thus reduce your articles readability.

I would strongly suggest that you apply spacing between different paragraphs and use bold fonts or colorful fonts to hightlight the key points in your articles.

Thanks. Wish you happy new year!